要想变成在某个领域有所成就的“专家”,想成为终身学习者,你必须要掌握以下五项核心能力。
来源 | 笔记侠
培养成长型心态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维克(Carol Dweck)在做“如何应对失败”的研究时,曾做过一个试验。她给一群小学生一些特别难的字谜,然后观察他们的反应。她发现,一些孩子会拒绝面对失败,沮丧地丢开字谜,或假装对字谜不感兴趣;另外一些坦然地承认和接受自己解不出字谜的现实;但是,也有一些孩子兴高采烈地做着这些解不开的难题。
另一个则满头大汗,但难掩愉悦:“猜字谜能让我增长见识!”德维克随即意识到,这个世界上确实有些人能从失败中汲取动力。他们区别于他人之处,在于其持有的信念——“成功和才能,是在挑战中因努力而获得的,并非固定值。”与之相反,另外一种心态,认为“才能是天生具备的一种相对固定的特质”,就是“固定型心态”。
面对失败,持有成长型心态的人会认为:智力不是固定值,而是可以后天培养、成长和开发的。因此,他们愿意接受挑战与反馈,并会更快地调整。要想成为终身学习者,你必须改变自己的心态。学习是一扇只能由内向外开启的“心门”。
转换心态、保持开放,是你开始学习、改变与成长的第一步。如果你现在是固定型心态,那么,怎么转换为成长型心态呢?• 觉察:如果你面对错误、挑战、批评或遭遇挫折,或者任何时刻,怀疑自己的能力,找借口甚至想放弃,你的内心深处可能就隐藏着固定型心态。• 暂停:觉察到固定型心态起作用时,你应该暂停,可以深呼吸或者换一个环境,让自己认识到你是有选择的,你可以接受自己没有天赋或能力,也可以换个观念,接纳成长型心态。• 思考:如果你愿意尝试成长型心态,那么,你可以成长型心态的模式来回应。• 行动:按照成长型心态的回应方式去行动,逐渐地内化为自己可以习惯性采纳的反应模式。
一旦你完成了心态转变,就像给板结的土壤松了土一样,接下来就可以“打理”自己的“心田”。那么,接下来你要回答的一个问题就是:面对人类无垠的知识海洋,我们到底从哪里开始?事实上,要是不能回答这个问题,你就会像2000多年之前庄子那样发出类似感叹:“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庄子·养生主》)很显然,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但知识是无限的,而且在快速更新、拓展.要想打理自己的心田,必须明确你所关注的知识领域,即你希望钻研、有所建树的知识领域。这就是你安身立命的基点。
只有聚焦到一个细分领域,我们才比较有可能深入,并有所建树。
若兴趣点太多、精力分散,没有一颗种子能够成活,因为它们都需要你的呵护,而我们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英国学者伊赛亚·柏林(Isaiah Berlin)引用古希腊谚语“狐狸多机巧,刺猬仅一招”,将学者大致分为两类:第一类对世界有一个统一的框架和体系,并以这一结构来解决问题(刺猬);而另一类则会动用广泛而多样的经验、方法来阐释和解决问题(狐狸),却没有一个框架或统一的观点。狐狸很聪明,会很多技能,也善于观察、筹划,能够设计很多复杂的策略向刺猬发动进攻,并且行动迅速,看起来肯定是赢家;刺猬看似笨拙,行动迟缓,但它有拿手的一招——一遇到攻击,就缩成一个圆球,浑身的尖刺立起来,让敌人无从下口。所以,每一次攻防,都是刺猬取胜。要想建立知识体系,首先需要搞清楚你所关注领域的知识结构,即这一知识体系到底包括哪些部分,它们各自的关系如何。即便你现在仍对该领域一无所知,你也可以通过请教高手、行业专家,阅读文献综述、该领域知识入门书籍等方式,来大致建立一个总体印象。
应该如何开始呢?有如下四项行动建议供参考。
学习最快速、最便捷的方式就是找到一个老师或真正有修为的高手(当然,如果这个高手善于教育,便是最理想的)。导师具有整体的知识结构,也会指导你高效地学习。参加一个由权威机构或专家主持的培训或学习项目,进行系统化的学习。比如,你想学习项目管理,参加美国项目管理协会(PMI)的项目管理专家(PMP)认证,可能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或者也可以考虑一些高校提供的项目管理方向专业硕士课程,或者一些权威机构的项目管理培训。这些都是经过系统设计的学习资源。那么,比较稳妥的切入点是从研读经典开始,因为经典本身就说明了它的价值和重要性;一些经典书籍不仅能勾勒出总体框架、提供精华或经过验证的高质量信息,而且会为你指引后续深入学习的方向。制订一项系统的学习计划,或者主题阅读计划,即围绕一个主题,选择一些相关的经典书籍,进行系统化的阅读,深入地学习,争取把这个主题理解完整、透彻,或者根据指导,参加一个分步骤、分阶段的学习计划。 “学习”是我们每个人每天都挂在嘴边的词,却没有几个人将其说得清楚,对什么是学习也有很多错误或模糊的认识。因此,很多人根本不得其法,学习效率也不高,事倍功半。虽然我们人类对大脑的研究还很有限,但截至目前,总结研究成果,我们仍能大致勾勒出大脑深处学习的基本过程。
简单来讲,学习是个人主动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它主要在人的大脑中发生,涉及一系列复杂而微妙的过程,受多方面因素的相互影响。大致而言,核心要点包括如下几方面。
要建构知识,离不开对信息的获取,而获取信息会受到专注力、动机、意图、方法、资源等因素的影响。对此,要想高效学习,第一关就是保持好奇心,以开放的心态,积极而有效地获取高质量的信息。接收到高质量的新信息,个人将其充分消化、吸收,真正理解,是建构知识的第二关。个人要从“长期记忆”中提取出过去存储下来的信息,利用原有信息以及经验、规则等,去分析、解读新信息,使其变得可以被理解、有意义。不能被理解的信息,很快会成为无意义的信息而被抛弃;有意义的信息,会改变原有状态,或与其连接、重新组合,被“存储”进长期记忆之中。所谓“长期记忆”,是大脑中另外一些区域,如同一个巨大的仓库,存储容量非常大,但处理速度较慢,依赖神经元之间的连接进行“存储”和“提取”。因此,要想提高学习效果,必须激活原有的信息,从不同角度分析信息,并联系实际,提高对信息的解读、赋义能力。当个人通过主动地获取信息,基于已有的知识对其进行解读、分析(信息处理),理解并记住了一些特定的规则(类似“在什么情况下,遇到什么问题,怎么做是成功的”)。当以后遇到类似情境下的问题或挑战时,就可以指导自己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从而提高个人行动的效能。
第四,善用“心智模式”。
伴随着学习和应用,个人会形成一些“心智模式”,也就是一些固定的模式,来加速信息的处理和决策制定。心智模式的形成会加速信息的处理,心理学家艾利克森也认为,大师与新手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其“心理表征”(类似“心智模式”的另外一种表述)。
但是,心智模式也是一把“双刃剑”——它会给上述学习的各个关键环节带来消极或负面的影响:心智模式可能让人产生过度自负、无所不能的假象,从而扼杀人的好奇心,让人形成成见或选择性观察,从而影响信息获取。心智模式可能会按照过去有效的固定模式去解读这些信息,影响对信息的消化、吸收,妨碍创新。心智模式可能会形成特定的价值取向和思维偏好,从而影响人们的决策与行动。
因此,高效学习者必须认识到“心智模式”的存在,始终保持开放的心态,有效地应用心智模式,使其加速且不妨碍学习。1993年,心理学家艾利克森和同事们研究发现,很多领域的专家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通过刻意练习来提升他们的技能,一些所谓的“天才”其实是10年以上高强度练习的结果。这一研究成果就是广为人知的所谓“一万小时定律”的出处。
尽管严格说起来“10000小时”并不精确,它只是一系列研究得出的估计平均值。不同人成才累积的练习量事实上差异很大,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也不是说只要你练习到了10000小时就一定能够成才,但是,毫无疑问,要想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必须经过长期的刻意练习。当然,“刻意练习”并不是简单地练习,它要具备三个要素:高手指导、沉浸式环境、个性化有技巧地练习。因此,练习与成才并不是直接相关的,效果也因人而异,对于不同技能而言也有差异。
* 凡注明“来源:专注不良资产” 或标注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新大唐。
* 任何单位及个人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内容,请注明来源专注不良资产。
* 未注明原创文章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处理。
汇集天下英才 打造行业领先的特殊资产管理服务平台
让特殊资产并购重组变得简单
Tel:0532-88721099
address:山东省青岛崂山区深圳路222号天泰金融中心A座17F